您好,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医院连云港医院
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健康科普

科普动态

当前位置: > 健康科普 > 科普动态

夏季蚊虫活跃,基孔肯雅热的防治要点请收好

发布时间:2025.07.21 浏览:197 次

夏季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、降雨量增多、蚊媒活动愈发活跃,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显著增加。蚊媒传染病,顾名思义,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,在我国需重点防范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、寨卡病毒病、乙脑和疟疾等。今天我们将重点聚焦伊蚊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,为大家详细科普相关知识。



01什么是基孔肯雅热

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 CHIKV)引起,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。基孔肯雅病毒首先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被发现,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发现。1967年在泰国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。自2004年以来,亚洲、非洲、欧洲和美洲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。

流行病学特征

l 传染源:患者、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患者发病后1~7天内具有传染性。

l 传染途径: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。

l 人群易感性:人群普遍易感。

02临床表现

(1)发热:急起高热,体温可达39℃以上,一般发热1d~7d。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,表现为双峰热,持续3d~5d恢复正常。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,畏光,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
(2)关节疼痛: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。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,可有肿胀或僵硬,晨间较重,严重者不能活动,通常1周~3周缓解。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。 

(3)皮疹:发病后2d~5d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疹间皮肤多为正常,部分伴有瘙痒感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
03关键预防措施:防蚊是核心!


由于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,防蚊、灭蚊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唯一有效手段,具体措施包括:

(1)清除蚊虫孳生地:定期清理家中积水(如花盆托盘、水桶、轮胎等),避免蚊子产卵。

(2)做好个人防护:

l 尽量穿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;

l 在蚊虫活跃时段(清晨、傍晚)避免去草丛、树荫等蚊虫密集区域;

l 室内使用蚊帐、蚊香、电蚊拍,室外涂抹驱蚊剂(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等成分)。

(3)发现病例及时报告:如果出现高热、关节剧痛等症状,且近期有蚊子叮咬史或去过疫区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。

04外出旅行注意事项

近期计划出行人员: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及时查看旅游部门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,提前了解目的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,学习相关预防知识,做好防蚊、灭蚊的防护准备。

近期境外(省外)返连人员: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。特别是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,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。务必告知医务人员,并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。

 

参考文章:

[1]火遍全网的基孔肯雅热是个啥,连尚健康,2025.7.16.

[2]清积水+做防护!预防基孔肯雅热,做好这2招,广东疾控,2025.7.16.

[3]夏季警惕这两种蚊媒传染病!做好4步有效防治,中国疾控中心,2025.7.16.